十月十日是我們慶祝國家誕生的時刻,但對於心理衛生界來說,也是一年一度世界心理健康日活動的重要日子,每年到了此時,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FMH,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皆會辦理全球性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並提出年度所強調的主題,今年為「變遷世界中的心理健康:文化和多元性的衝擊(The Impact of Culture and Diversity)」。衛生署與中華心理衛生協會配合年度主題,共同呼籲國人「響應十月十日世界心理健康日-從關心多元文化開始」。
由健康狀態與文化的對比來看,人們在生病時,可能更忠於他們的文化及民族信念,並導致回歸所熟知和感覺舒服的情境。過去人們也經常對非語言之交流表達產生誤解,例如:站立空間間隔距離遠近,可能會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誤解為侵犯或親密;身體接觸可能被理解為傳達聯繫,或不適合的負面回應;握手可能被認為是真誠和直率,或缺乏承諾與興趣;沉默可能被理解為表達反映和尊重,也可能被視為粗魯;其他如:眼神接觸、微笑及大笑、手、手臂或腳的姿勢等,皆會因不同文化而產生負面誤會。為此,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FMH)期盼各國能開創一新的衛生保健形式,將不同族群的文化背景及信念融合,處理好語言溝通障礙,創建文化敏感型對話形式,增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以提供能滿足不同社會、文化和語言需要者貼心服務。衛生署從民國82年起,陸續補助各縣市衛生局設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社區民眾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諮詢服務,並對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精神衛生專業人員著手多元文化勝任性的培訓,衛生署呼籲:醫師、護理師、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社會工作師等精神醫療專業人員共同參與,以增進世界觀及多元文化的了解,落實成為多元包容性的新台灣寶島。
面臨地球村世界來臨,已有來自不同國家及族群的人們集結台灣生活,共同面對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等結構之變遷,特別是原住民、新住民、外國之留學生等受到文化衝擊比較大的民眾,更需要我們適時伸出援手給予關懷。衛生署與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希望延續倡導「關心日運動」,天天都是關心日,共同關心身體,關心心理,還要關心身旁的人,並且現在就從關心多元文化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