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姆病在今年十月九日新增為法定傳染病後,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日前確定首例境外移入病例,為一名廿二歲外籍美語教師,在美國遭感染。這也是四年來國內發現的唯一病例。
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昨天表示,萊姆病是被體內有伯氏疏螺旋體菌的硬蜱叮咬後感染,民眾到野外活動時,最好穿著淺色長袖、長褲衣物,並把褲管紮入襪內,活動後也要留意是不是有硬蜱叮咬或附著。
施文儀說,這名美籍教師今年四月初到五月底曾到美國探親,五月十六日就出現喉嚨痛症狀,在美國檢驗時就證實感染萊姆病。他說,患者想確認是否復原,九月十九日在台灣就醫複檢,被醫院以疑似病例通報,日前才確認,這也是萊姆病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後的首名病例。
施文儀說,台灣南部過去幾年雖曾傳出萊姆病病例,但當時送往國外的檢驗結果均呈陰性,因此並無本土確認病例,四年前的病例也是由境外移入。
疾管局表示,萊姆病在美國首見於康乃迪克州萊姆鎮,因而命名,美國每年有上萬件病例。
疾管局提醒,萊姆病最明顯的病徵就是身體會出現遊走性紅斑,但由於早期症狀跟感冒類似,常因不明顯被忽略,往往到晚期出現併發症後才被診斷出來。
施文儀表示,萊姆病不會藉人傳人的方式感染,民眾到野外時,若真的不幸被硬蜱咬到,千萬不要硬扯,最好是用沙拉油、嬰兒油滴覆硬蜱,待硬蜱窒息後就會自然鬆口。一旦出現疲倦、發燒及遊走性紅斑症狀,就要馬上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
2007/11/21 聯合報
疾管局:萊姆病初期似感冒 勿輕忽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昨天公布首例「萊姆病」境外移入病例,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今天說,萊姆病初期症狀為疲倦、發燒、頭痛、頸部僵硬等,類似感冒極易被忽略,患者約七到十四天內會出現特殊「遊走性紅斑」皮膚症狀,有此情況應儘速就醫。
今年十月九日衛生署公告萊姆病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疾管局昨天說,萊姆病個案為二十二歲美籍男子,在台灣教授美語為業,日前前往醫院求診,表示自己罹患萊姆病,因萊姆病被列為法定傳染病,醫師依法向疾管局通報,並經確認,由醫生給予抗生素持續治療,但不需住院,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施文儀上午舉行記者會說,萊姆病在歐美有蠻多病例,但在台灣較少有這方面的經驗,由於台灣國際化的現況,很難避免有境外傳染的情況發生,因此疾管局將萊姆病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讓醫生能多瞭解,以利診斷與通報。
他指出,萊姆病治療以抗生素為主,約要吃一個月,順從醫矚服藥是治癒關鍵,若病人進入第三期,可能引發關節變形、關節痛、關節炎、頻面神經麻痺、神節根痛或傳導缺損及心包膜炎等症狀。
萊姆病於1975年首見於美國康州萊姆鎮,病原體為伯氏疏螺旋體菌(Borrelia burgdorferi),透過硬蜱(tick,俗稱壁蝨)叮咬後感染。萊姆病是種人畜共通的蟲媒傳染病,常見硬蜱動物宿主包括野生囓齒類如老鼠、兔子,貓、狗、鹿等中小型哺乳類以及鳥類,不會人傳人。
施文儀表示,萊姆病台灣每年約有兩、三百例通報,但真正確診病例不多。預防感染萊姆病,應避免暴露於蜱孳生的環境,前往野外活動儘量著淺色長袖、長褲及長筒襪,並將褲管紮入襪內等,活動後應檢查是否遭硬蜱叮咬或附著。民眾發現被硬蜱叮咬,最好的辦法是滴油在硬蜱身上,讓牠自然就會鬆口。
2007/11/21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