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9 09:02:02 聯合報 邱淑媞
2016是怎麼樣的一年?對很多台灣人來說,或許就是政黨又輪替吧,但對全球治理與健康發展,又是如何?這是許多人不熟悉卻非常值得關注的。
2016,是全球邁入新的15年發展議程的第一年,而這個議程帶著重大變革的決心。全球193國領袖在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第70屆會員大會決議通過「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內容完整涵蓋教育、工作、健康、工業創新、性平、農漁生態等共17大項目與169個具體目標,作為全球未來發展的共同架構。
它有兩大特點,一是決心翻轉過去經濟發展對環境和人類福祉相互衝突掣肘的窘境,想創造繁榮、地球與人群三者相生相益的新機制;二是訂出了具體量化目標,邁入全球治理、國際評比與責任政治時代。
簽署跨過門檻 巴黎協定生效
這並不是崇高理想,而是破釜沉舟、不得不爾的行動。全球性的高齡危機帶來復甦不易的經濟遲滯,加上氣候變遷與生態崩壞,人類在繁榮、地球與人群三者之間不再是抉擇,也不僅是謀和,而是更進一步,冀求對地球與人群的友善創新行動、技術及產品,作為新的經濟動能。在地球行動上,巴黎協定無疑是全球決心與意志的風向球,包括美國、中國乃至於英國,相繼加入簽署,終使它在2016年10月跨過門檻,11月4日正式生效。
在人群福祉行動的觀察重點,則是日前(11月21日到24日)世衛組織正在上海召開的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主題為:全球永續發展目標中的健康促進─健康為全民、全面為健康 (Health promotion in the SDGs- Health for all and all for health);將通過並發布「上海宣言」。
全球第一個健康促進憲章—渥太華憲章是在30年前發布,象徵健康從個人觀的衛生教育邁入生態觀的政策與環境時代,2016起,邁入全球觀的責任治理與永續發展時代。
政治領袖決策 促成健康決策
健康決策是「政治性」的決策;不能只靠衛生醫療部門的努力,而是繫於政治領袖做決定的一念之間。經濟、環境與社會發展是影響健康的先決條件;全球永續發展17大項目的全面落實,將有利於增進公平與健康。未來公衛人才的關鍵能力是倡議與促成有利於健康的決策。
有效治理,是健康發展的關鍵。這包括強化對不健康商品,例如菸、酒、垃圾食物的立法、管制與稅捐;以財稅與預算手段,增加健康投資,包括強化公共衛生體系、增進全面健康覆蓋、改善營養與運動等;落實資料的齊全與透明公開,以促進民間監督、參與及社會動員;以及以有效的全球治理,改善跨國議題。
健康城市發展 健康識能提升
健康城市發展,須強調以社會創新與互動式科技,創造健康與其他地方建設的互利共效;並增進公平、融入與全民參與。全民健康識能的提升,有賴於將健康融入各類教育中,但更重要的是透過價格策略、透明資訊與清楚的標示,增進消費者做出健康的選擇。
台灣在過去10年,有亮麗的健康發展,包括成人吸菸率下降32%、男性成人嚼檳榔率下降49%、13歲以上規律運動比率倍增、兒童青少年過重與肥胖比率開始下降、6個月以下嬰兒純母乳哺育率倍增、癌症防治體系與安寧療護評比亞洲第一等。未來如何持續深化,在重大國家決策中,把健康擺在優先考量,並擴大健康投資,做華人乃至國際的領頭羊,考驗決策者的智慧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