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8 元氣周報/記者王長鼎/報導,資料來源/亞東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
案例故事:尿尿煩惱多
55歲的陳太太,白天常常不到1小時就想上廁所。常常都是先有強烈且突然的尿意感,讓她趕快放下手邊的工作往廁所跑,但每次尿量不多,有時會因憋不住而尿溼褲子。晚上睡覺也至少起來小便4、5次,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常婉拒參加社交及長途旅遊活動。
膀胱過動症 一尿急、憋不住
陳太太就醫被診斷為「膀胱過動症」,她開始積極以膀胱訓練、凱格爾運動及抗膽鹼藥物進行治療。3個月後,急尿、頻尿、夜尿等症狀獲得明顯改善,不但大大提升她的生活品質,也重新建立自信心。
新北市亞東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醫師說,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在主觀上,會為了減少尿濕褲子而產生自我調節,只要感覺到一絲絲尿意,就趕快跑廁所,以免接下來尿意強烈時,來不及跑到廁所就漏尿。
別羞於治療 經訓練、可改善
吳文毅表示,不少膀胱過動症女性患者,會誤將醫學問題視為個人衛生問題而感到難堪,覺得不需要或不好意思就醫。事實上,膀胱過動症屬於一種醫學疾病,不屬於正常老化的一部分,「多數病人的膀胱症狀可以治療」。
因患者不尋求治療,往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喪失自信心。其實藉由門診簡單的檢查,經過膀胱訓練及藥物治療,都可獲得明顯改善。
產婦、更年期 都易發生尿失禁
吳文毅表示,造成婦女尿失禁的原因除了膀胱過動症外,生產時也會造成骨盆底肌肉的傷害;更年期停經後,因缺乏荷爾蒙,造成陰道和尿道黏膜萎縮老化;子宮頸癌病患接受根除性子宮切除術或放射線治療後,都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現象。尿失禁的種類大致分成三種:
1.應力性尿失禁:支撐膀胱頸的組織變弱,或具高移動性尿道,或尿道本身功能不全者,當患者在抬重物、咳嗽、打噴嚏或大笑時,腹壓上升而導致尿失禁。
2.急迫性尿失禁:逼尿肌呈現不穩定收縮,常造成頻尿或急尿,以及尿失禁的現象。
3.混合性尿失禁:綜合上述兩種症狀。
寫排尿紀錄 再配合尿路檢查
婦女要檢查尿失禁,在經醫師以問診評估後,最好是自行記錄每天排尿時間、次數、尿量、和發生尿失禁的時機及型態,供醫師做為理學檢查的診療參考。配合棉墊試驗和膀胱鏡或膀胱尿道排尿攝影,了解漏尿的嚴重性和尿道膀胱解剖上的病變,而尿路動力學檢查則是診斷尿失禁種類最重要檢查方式。
提肛運動原則 趕走尿失禁
【2011/05/09 元氣周報/記者王長鼎/報導,資料來源/亞東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
1.慢肌耐力訓練:提肛時用力6至7成,每次動作維持20秒,休息30秒後再做第二次,一共做10次。
2.快肌肌力訓練:快速收縮、放鬆提肛肌,每秒1次做快速收縮放鬆的動作連續10次。
每天做3回慢肌耐力訓練及快肌肌力訓練,每次20分鐘,一個療程為期三個月。
提肛訓練姿勢 趕走尿失禁
【2011/05/09 元氣周報/記者王長鼎/報導,資料來源/亞東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
1.平躺姿:雙腿張開約45度,放鬆,置雙手於臀部;用力時,收縮骨盤底肌肉(提肛肌),避免臀部肌肉用力,如感到臀部用力時須放鬆,重新再來一次。
2.盤腿坐姿:採盤腿坐式,雙手置於大腿內側或臀部,避免此兩部分的肌肉用力,並練習提肛肌使用。
3.站姿:站立時雙腿打開約45度,雙手置臀部,避免臀部肌肉收縮。收縮提肛肌,同時應注意避免腹部及大腿內側用力。
4.半蹲姿:同站姿,身體微向前,膝蓋微彎,提肛肌用力,雙手置於大腿前側或內側,注意避免內側大腿用力。最困難可採蹲姿(即雙腿打開,如蹲廁的姿勢)。
勤練提肛運動 趕走尿失禁
【2011/05/09 元氣周報/記者王長鼎/報導,資料來源/亞東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
美國婦產科醫師阿諾•凱格爾(Arnold H. Kegel)在1948年發表可以強化恥骨尾骨肌群,用來治療婦女在產後及停經後的應力性尿失禁問題的「凱格爾運動」。亞東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醫師指出,至今在醫學臨床上,凱格爾運動仍然是治療婦女尿失禁的標準治療方法之一。
吳文毅說,凱格爾運動為主動式的骨盆底肌肉運動,也就是會陰收縮運動,會陰是指肛門前面,為女性陰道或男性陰囊後面的部位。簡單地說,凱格爾運動就是「提肛運動」或是「煞住小便運動」。
他指出,凱格爾運動主要是訓練骨盆底的提肛肌,提肛肌包括70%慢肌和30%快肌兩種肌纖維。慢肌主要的功能是支持骨盆底,快肌可瞬間收縮,避免因腹壓增大時的咳嗽、大笑、跳躍所產生的漏尿。
吳文毅說,女性提肛就是將大陰唇與肛門向上,往頭部方向收縮,方式由易至難,依序為躺姿、坐姿、站姿、半蹲姿、蹲姿,且可隨時隨地練習。
他強調,運動時避免腹部用力或憋氣等錯誤的用力方式,同時練習各種姿勢時,應注意膝蓋彎曲且微微張闔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