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low 透過80個人的訪談資料及190個大學生的報告,要求他們描述美好的經驗,從裡面整理出 a perfect composite syndrome,事後並有50個人在讀過他的著作後,非正式的信件中亦表達了這些「高峰經驗」。
發現了「自我實現」者似乎是不同的人種,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所謂人類的終極價值,因此對這樣的一種「存在狀態state of being」的探索是件困難且複雜的工作。
首先Maslow以自我實現者的「Love-relations」來研究這種「存在狀態」(temporary, metamotivated, non-striving, non-self-centered, purposeless, self-validating, end-experiences and states of perfection and goal attainment.),接著分析其他人,最後進入知識、美學及哲學性的領域進行分析。
如此即開創了一個 Positive psychology 或 ortho-psychology 之健康取向之新紀元,融合了病態與健康、改變與存在,Maslow 將之稱作 Being-psychology,不同於現有大多數的心理學強調 not-having而非 having 、striving而非 fulfillment、frustration而非 gratification、seeking for joy 而非 having attained joy 及 trying to get therer 而非 being there,錯誤的認知所有行為都是被motivated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