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mond Jacobson醫師在1920年研發,沈寂了一陣子,但在崇尚回歸自然的現今歐美,再度被廣泛使用。
Edmond Jacobson當年在芝加哥診治病患發現,許多毛病都與肌肉緊張有關,如背痛、頭痛、失眠等,但要病患放鬆肌肉,又過於抽象,無法達到效果。
於是他要病患先體驗全身個別肌肉群的緊張,也就是讓身體對稱的肌肉群先緊張收縮五秒鐘,然後再放鬆四十五秒,肌肉在被強迫性緊張收縮後,將自然地回歸放鬆狀態,一緊一鬆間,病患能輕鬆地體驗出放鬆的感覺。
方法如下:
1.由頭頸逐步往下放鬆到全身。最先從頭、臉、頸部肌肉開始,這時要緊閉雙眼、咬緊牙齒、收縮下巴,就好像要承受有人把熱水倒往臉上的樣子,如此繃緊之後再放鬆。
2.接下來,雙手握拳、手肘儘量往肩膀彎曲,好像要拉住一匹向前跑的馬一樣,讓整隻手臂肌肉先繃緊再放鬆。
3.之後兩手掌緊緊互握平舉儘量向前伸直,就像要刺穿面前的一堵牆,讓胸部與肩膀的肌肉繃緊後再放鬆。
4.然後緊縮腹部肌肉,想像要承受一顆快速飛過來的足球一樣,同樣繃緊之後放鬆。
5.最後是大腿、小腿同時繃緊伸直,腳趾儘量向膝蓋反折,持續數秒後放鬆。
通常在幾次的練習中,病患就能體驗到肌肉群極度放鬆時,那種溫、重、麻,甚至飄浮的感覺。熟練之後,幾分鐘就可完成,往往還沒做完,全身放鬆就睡著了。
國內外媒體報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要求市面上十三種安眠藥加註警語,提醒消費者服用後可能出現致命性過敏反應、血管水腫、臉部紅腫,甚至在睡夢中渾然不知的夢遊、開車、打電話、狂食等行為。衛生署表示,有七種成分在台灣上市。這樣的消息引起了許多服用安眠藥者的害怕與不安……。
王老師(化名),在學校舉辦的自強活動中,車禍帶走了他摯愛的老婆和長子,身體的傷口逐漸痊癒,但車禍的夢魘讓他夜夜無法好眠。在朋友介紹下到藥房購買安眠藥,從早期的半顆,逐漸增加至兩顆,這讓他頗為擔心……。
漫漫長夜 無眠的傷痛
黃太太(化名),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史,長期在內科門診治療,偶爾會請醫師開些睡不著的藥備著,一吃就是兩年多。面對漫漫長夜,黃太太真的找不到其他方法……。
洪小姐(化名),高中就有失眠問題,大學畢業後進入金融業,面對分秒必爭的工作環境,只好拿安眠藥幫自己一夜好眠。但家人無意間發現洪小姐晚上服藥後,會出現狂食現象而不自知,近來體重如吹氣球般增加,讓她非常苦惱……。
自行停藥 後遺症一堆
上述幾位個案都有睡眠障礙的問題,在親朋好友的「勸說」下,往往對安眠藥存在過度的負面想法,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心理狀態,不但未能徹底治療失眠問題,冰山下的複雜社會心理壓力,隨著近日媒體的報導終於引爆潰堤。
王老師自行停藥後三天沒睡,目前請假在家;黃太太改吃藥房成藥,輾轉難眠,血壓高得頭昏腦脹;洪小姐停藥後,出現焦躁、易怒、衝動情形,懷疑是不是變憂鬱症。
其實安眠劑的減除,就如同開立安眠藥處方一樣,需要專科醫師的審慎評估和指導,貿然、快速地自行停藥,不但無法解決睡眠問題,更可能因生理依賴、心理依賴、戒斷反應等,造成極大痛苦和傷害。
求助醫師 八成不數羊
若患者已對特定安眠藥產生依賴,循序漸進的減藥療程有其重要性,這包括潛在生理性失眠(甲狀腺機能亢進、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慢性疼痛……)、藥物性失眠(降血壓藥、減肥藥、類固醇、咖啡、酒精、茶)、心理性失眠(緊張、工作壓力、人際衝突、生活重大事件)的評估與衛教;此外,在為期一個月的減藥期當中,患者的安眠藥劑量、生心理功能、戒斷反應、負向情緒也都必須隨時檢視與調整。
文獻統計,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協助下,八成以上患者可有效停止或減少安眠藥使用,對少數體質特異、出現副作用,卻又無法服用安眠藥患者,新一代的身心科用藥、情緒穩定劑也是可尋求的有效選擇。
如果你正徬徨在「吃藥與不吃藥」的十字路口當中,請立即尋求專科醫師協助,健康安全、自信放心的優質睡眠很快就可重新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