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女性主義」一詞,是於1974年由法國女性主義學者Francoise d Eaubonne在呼籲女性參與拯救地球的工作時所發明的,她認為女性有潛力可以解決今天整個地球所面臨的生態危機。美國的一位教授娜思特拉•金(Ynestra King)則於1976年開始在課堂上使用這個名詞,金教授並於1980年與數位有志之士合辦一個名為「女性與地球上的生命:八零年代的生態女性主義」(Women and Life on Earth: Ecofeminism in the 1980s)的座談會,共有六百位婦女出席。
在西方有不少學者視生態女性主義為第三波的女性主義運動,因為除了考慮性別、種族、與階級的問題,生態女性主義者也了解到保存健全生態系統的重要,體認到人類也只是生態體系中的一種生物而已,所以任何完善的女性主義都不應該忽略自然環境的議題。換言之,第三波女性主義運動的訴求已經從對自我、性別、社會結構的思考延伸至人與自然的關係。生態女性主義結合生態與女性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乃是由於西方文明中,時常將女人與自然類比,而且此兩者也都是在父權社會下受控制、剝削、佔用的對象,於是,生態女性主義者將自然與女性受壓迫的遭遇相提並論。瓦倫(Karen J. Warren)就指出「宰制自然」與「宰制女性」都是在同一種體制下運作的,這個體制就是父權中心體制,推翻這個父權體制才是女性運動與環保運動的基本工作,因此,女性運動應與環保運動聯結
生態女性主義並藉由顯示父權中心文化如何「自然化」(Naturalize)人(男人)對自然、婦女、或不同種族的宰制行為,將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其他社會活動結合在一起(Carol J. Adams, 3)。不僅批判女性所遭受的性別歧視,也攻訐破壞大自然的資本主義與軍國主義。資本主義的商業模式促使物品的製造皆以「商業考量」為主,因此,商品的生產量時常超過人們實際的需求,於是自然就在這種浪費資源的情況下漸漸被開發殆盡。生態女性主義提倡「去商品化」,更呼籲人們要以商品的「需求性」為產量的考慮因素。生態女性主義者一向強調個人的身體力行,所以在從事社區的改造時,也積極實踐「去商品化」的主張,紛紛設立社區合作社,依顧客預訂的數量直接向生產者購買,經手交易的都是消費性的產品。基本上,生態女性主義者認為工業化、資本主義與軍國主義也都是在父權宰制的野心中產生的,所以最終的罪魁禍首是父權體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