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好時壞,發癢時就像一陣風來得快速,也像投球一樣變化多端,這就是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寫照。據統計約有百分之五的孩子有異位性皮膚炎,且多數患者其家庭成員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等病史,或患者本身即合併上述疾病。
兩歲以下小小孩皮疹常在頭面部,如雙頰出現濕疹,經常是「滿面瘡痍」,有些孩子被當成台語所謂的「敲霜風」。
新生兒患病可能哭鬧吃睡均不安穩;兒童期四至五歲開始好發於四肢曲側,常出現於肘窩、膝膕窩等對稱性分布,幼兒可能因癢而搔抓得遍體鱗傷,故中醫稱「四彎風」;學齡兒童更會影響學習專注力;青少年及成人好發於面部、頸周、四肢及軀幹,嚴重者幾乎是「體無完膚」。
典型患者具備以下特點2易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蕁麻疹及濕疹等過敏性疾病的家族傾向。3血清總免疫球蛋白(lgE)增高。4周邊嗜酸性細胞增多。5特殊皮膚表現,如皮膚癢的厲害、紅斑及脫屑。
依中醫的觀念,隋朝〈諸病源侯論〉說:「論邪氣客於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搔癢疹」,中醫把癢來去不定現象歸到「氣證」邪氣,而皮疹紅斑脫屑,蓋背遇熱癢甚,則歸到「血熱證」表現,風寒是加重因素。這樣的理論看似奇怪,卻在一九九二年經英國科學家用一組含防風、地黃、荊芥、白芍等十味中藥的處方,經嚴格醫學臨床研究證實其有效,發表於具公信力的刺胳針雜誌,用藥原則即如筆者上述之理論,如今這組中藥已廣為運用,筆者經驗,在此處方基礎下加減養血、涼血、滋陰藥,效果將更佳。
此病治療首重預防,預防則是中醫最強調。筆者門診中,常見父母親以為患兒反覆發病即體虛,麻油雞、當歸鴨隨時伺候,愛之卻足以害之,原因無他,因不合乎我們一再強調的「小兒體質為陽有餘、陰不足」,及上述此病之主「證」型。
因此,面對患病孩子,燒烤、油炸、當歸、黃耆應避免,這點非常重要,且盡量避免一切刺激,尋找去除誘發加重因素,如穿著寬鬆衣服,避免熱水肥皂洗燙,不要過熱,避免勞累緊張等,也不要隨意購買成藥自行擦抹。
多一點耐心治療,因為此病病程纏綿難以速癒。持續中藥治療三個月才會看到結果。
皮膚乾燥是本病特徵,加上受損皮膚更難保濕功能,冬天將更嚴重,乳液或潤膚劑將不可少,洗完澡或外出時更應塗抹薄薄一層像中藥紫雲膏之類,確保皮膚水份的外用藥膏,如此才能接好異位性皮膚炎這顆「風」向球。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 內文提供:張東迪 /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
--------------------------------------------------------------------------------
提醒您:本專區提供的資料並不能取代醫師之治療及醫師與病患之關係,若您有就診需要,請您務必至醫院親自掛診確保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