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有些醫師稱之為幼兒性溼疹﹞是一種易發生在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慢性且易復發的搔癢性皮膚病變,所謂「異位性」﹝atopy﹞源自希臘文,意思是「錯置」﹝wrongly placed﹞;早在一九二三年就有人提出這個名詞,雖然它的意思讓人有點困惑,但仍沿用迄今。孩童時期的「異位性疾病」,包括了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結膜炎,這些都與個人體質及家族特殊敏感病史有密切關係。所以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童,常同時患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或甚至「連中三元」。
大約有3%~5%的孩童﹝六個月大到十歲﹞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且60%在一歲前發病,其中病情的輕重程度差異很大,依患者年齡及病灶分布常將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成程為三期:
嬰幼兒期﹝兩個月大到二歲﹞:
病發部位除了尿布包裹的範圍外,幾乎全身都會波及,尤其臉部、頸部及四肢的伸側及屈側部分。
兒童期﹝二歲到十二歲﹞:
大部分發生在手肘前凹窩、膝膕部及頸部,比較嚴重的甚至可到全身。
青少年﹝十二歲到成人﹞:
常見於四肢屈曲部位,甚至於手掌及腳掌。
在嬰幼兒期患者的皮膚為大片乾燥紅斑、丘疹,可續發小水泡性、滲出性及結茄性病灶,成人其呈現慢性增厚的變化,兒童期介於兩者之間,但並非每個病童都會有完全經歷這三期的變化。
除了皮膚表面的變化外,另一大特徵就是癢,季節替換、環境變化及外物刺激造成〝癢感〞而導致搔抓,搔抓引起疹子,起疹又導致癢,而一再的癢、抓、疹惡性循環不易痊癒。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兒童過敏及氣喘病學術文教基金會
異位性皮膚炎過敏
最近季節交替,家有過敏兒的父母都繃緊神經,深恐孩子又有突發狀況,臺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溼科主治醫師李志鴻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過敏進行曲」中的首部曲,嬰幼兒若是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應積極治療,以免未來變成容易過敏的體質。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遺傳的過敏體質,患者除了皮膚反覆出現溼疹及搔癢外,還容易合併有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升高,以及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症狀。
根據統計,50%的患者在一歲以前發病,80%在五歲以前發病,只有少數會在成人期發病。夏天流汗後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通常對稱性的發生在頸部、肘窩及膕窩等部位。
李志鴻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氣喘與過敏性鼻炎,是大家所熟知的過敏進行曲(Atopic March),過敏疾病大致會遵循著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這樣的順序出現,就像接力一樣,前一個病的症狀慢慢褪去之後,下一個病的症狀會逐漸變得明顯。
異位性皮膚炎幾乎嬰幼兒第一個出現的過敏疾病,因此它被視為過敏首部曲,一般認知以為它只是皮膚的過敏性疾病,其實不然。李志鴻說,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異位性皮膚炎是全身性的過敏問題,這些病人有較高的E型免疫球蛋白,這可視為一種過敏指數,他們也常見合併帶有過敏性氣喘或過敏性鼻炎。探究其原因,可能和皮膚做為一個致敏過程的入口或起始點有關,因為已經有研究指出,皮膚中的免疫細胞會引起全身的過敏性發炎反應,並導向身體變成容易過敏的體質。
至於過敏性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的出現順序,究竟是誰先誰後?李志鴻表示,其實過敏性氣喘與過敏性鼻炎已經被視為是一對雙胞胎,是所謂的單一呼吸道的過敏疾病,因為鼻腔、氣管與肺部是連通的,它們的構造與過敏性發炎反應也有許多雷同之處,所以臨床上常常見到氣喘的小朋友多半同時帶有過敏性鼻炎,好好治療鼻子過敏,有助於氣喘症狀的控制。
李志鴻強調,嬰幼兒若是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就應該積極治療,以避免日後呼吸道過敏疾病的發生。尤其是成人呼吸道過敏疾病日益增加,更應該好好控制兒童的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發生頻率,以
今日的醫學進步,利用藥物,也可以改變過敏疾病的自然過程,只要及早治療好好控制病情,過敏兒不必踏上「過敏進行曲」。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該如何洗澡?
濕潤(nydration)皮膚,為各時期異位性皮膚炎的最佳根本治療,例如每天2~3次,在微溫的水中洗澡20~25分鐘,即可達到效果,且可在洗澡水中加入非皂非鹼的洗劑(燕麥製品是很好的選擇)。
刺激性的化學製劑(藥皂、紅水或其它殺菌劑)應避免使用,洗澡後要立刻擦上保濕性強的乳液或乳霜,一般嬰兒乳液、嬰兒油對改善病情沒有用。綿羊油或綿羊乳液則要避免,因為羊毛脂本身可能引起過敏。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兒童過敏及氣喘病學術文教基金會